一、底層開局
1958 出生農村,8 個月大喪母,由父親和奶奶撫養長大。
1974 年高中畢業,先後販石灰、打預製板、務農2年、生產隊副隊長。
二、命運轉折
1977 年,恢復高考— — 這是千百萬人命運的轉捩點。
在那個節點之前,「知識無用」、「勞動光榮」,只有極少數人能堅持在那種環境下學習,幣圈熟知的如 @xuemanzi8848 。
在那個時候,既拼知識儲備,也拼智商高低。
許家印 78 年高考,在人口 1,000 多萬的周口市第三名,考入武漢鋼鐵學院。在學校做了許多小本倒賣生意,但仍因為貧窮受了些委屈。
三、平平無奇
1982 年,成為國企打工人,在軋鋼廠十年,表現優異,87 年工業部給他們公司發獎 23 次,6 項是許家印的。
他在這裡做得很好,一開始一定是能享受工作的。但是體制內的特徵一直是:提拔的不一定是最強的。
他做了 7 年車間主任,總不能提拔,還因為性格和一些決斷被批評和調查。
他開始尋求離開或改變。
四、下海打工
辭職後,他到深圳打工,給自己寫了一份 30 多頁的履歷,接到了 3 家公司錄取通知。
最後選擇「中達貿易公司」,他利用自己舞陽鋼鐵公司的人脈,為兩邊都帶去了資源和發展,他一路從辦公室主任到旗下公司的負責人。
他在公司做得越來越好,許家印全心撲在事業上。
他向老闆提出進軍房地產,老闆同意並給了他 5 個人,讓他任經理搞房地產。許家印學得快、研究深,當年一舉成功,公司投入的 1,500 萬元創造了 2 億元的利潤,十分轟動。
但是,許家印的工資仍然一年只有 3,000 多元,一年 3 萬多元。許家印內心覺得自己在公司做得這麼好,但連年薪 10 萬都沒有,還是選擇離開。
和老闆長談過後,許家印單飛了。
五、踩上風口
1996 年,恆大前身在廣州成立,公司只有 8 人,開始房地產開發。
之後就是很枯燥的,賺錢、擴張,賺更多錢、更擴張。
恆大是唯一只用 20 年達到世界 500 強的企業。有了錢之後,買恆大俱樂部、恆大女排、恆大電影,與人大合作搞恆大足球學院,還有恆大藝術團。
一時風光無兩。
恆大的成功始於一整套的快,2007 年許家印提出「三個第一」,土地儲備全國第一、全國銷售額第一,全國銷售利潤第一,這是它擊敗無數競爭對手的法寶。他提出的 5 年計畫是:用最少的錢,拿最多的地,快速建成,快速銷售,快速回籠資金。
這套邏輯在大的趨勢行情中,其實就是高槓桿,賺錢如流水,但如果遇到回撤,就可能會收到交易所的爆倉簡訊提醒了。
六、命運反轉
2016 年,「房住不炒」被提出,房產牛市結束了,流動性開始減退。全世界所有的金融遊戲的 K 線其實都差不多,不用特地去找 K 線,直接參考 2021 年比特幣的走勢就知道了。
恆大的高槓桿、高負債、高流動的模式,在流轉出問題,負債要求提前償還的前提下,突然到處都是問題。
最可怕的是,一個賺錢太快的人,是很難迅速扭轉投資體系的。(註:我寫過《暴富到歸零的三個教訓》可以參考)
尤其是許家印的壯大從一開始就是從借錢開始的,他怎麼能轉得過來?
19 年、20 年,許家印分別捐款 40.7 億和 28 億做扶貧、做抗疫。
21 年 6 月,許家印的恆大欠供應商、債權人和投資者 3,000 多億美元。
這時回看前兩年的天價慈善,或許是許家印自己感受到了信用與信心可能引爆的大危機,同時也是某種示好,某種「我沒事」的示意。
21 年 10 月,政府要求許家印自己的錢拿出來還債──當時擺在許家印的選擇就不多了,每一條都可能是死路。
許家印出售房產等注資 70 億到公司。
2023 年 5 月,廣東省中院判決一筆 60 億元(約新台幣 264.78 億)的負債歸許家印個人。
2023 年 9 月,許家印本人及兒子被帶走。
許家印的還做了什麼這裡就不展開,他個人財富還有幾千億,他的妻子已經離婚,其他兒子在加拿大。未來,許家印的結局其實可以預見,他能祈禱的就是只是失去自由。
七、投資警示
許家印生於寒微,一路向上,直到踩中風口突飛猛進,他的人生和投資都很順,遇到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難,這種成功會助長個人的信心,個人的信心在趨勢順利時會進一步成為擊破困難的利劍,給人無往而不勝的感覺。
這其實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投資、創業中,很快就賺到巨額財富,但是又很快還回去,盈虧同源、沒有敬畏。
許家印智商極高、十分努力,更是累積了無數的財富,但他仍然不免於在順境中忽略了可能的風險,車越快、風險越高。
相較於企業家中,段永平及其弟子黃錚等,都是在巔峰期悄然隱退,拉長時間線,會發現保持一顆平常心也是智慧。
在低谷時,不要恐懼,不要停止思考,不要停止往上,因為再堅持一下就是往上的路。
在巔峰時,不要得意,不要狂妄自大,不要放棄敬畏,因為再前進一會就是向下的路。
許家印的人生一路開掛,太順,越到後面風險越大。
因此,如果你在投資中虧錢虧得早,虧得少,只要教訓足夠、總結足夠,就是一件事好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並遵守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