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空投已經成大戶遊戲?「這兩點」讓幣圈積分制如何由盛轉衰!

EigenLayer 將空投 5% 的 $EIGEN 代幣,快照於 3 月 15 日完成,之後積分不計入空投。此舉引起了部分使用者的不滿,因為空投期待價值有顯著差異,且積分制受到批評。

EigenLayer 將空投 5% 的 $EIGEN 代幣,快照於 3 月 15 日完成,之後積分不計入空投。此舉引起了部分使用者的不滿,因為空投期待價值有顯著差異,且積分制受到批評。代幣空投已經成大戶遊戲?「這兩點」讓幣圈積分制如何由盛轉衰!

EigenLayer 公開了空投詳情,將為第一季空投計劃分配 5% 的 $EIGEN 代幣。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EIGEN 代幣在申領初期將為不可轉帳(non-transferable)的狀態。預計這一不可轉帳的狀態將持續數月(in the coming months)。

另一方面,EigenLayer 宣佈了快照時間為 3 月 15 日,意味著快照之後至今的積分並不計入在第一季空投中,通常情況下第一、二季空投預期價值差異較大,進而導致了 Pendle 上 YT 和 $PENDLE 代幣本身的下跌,被此期間參與的使用者抱怨頗多,積分制也飽受詬病。

Odaily 註:目前 Pendle 使用者於官方界麵查詢空投數量為 0 ,原因是 EigenLayer 需要單獨與 Pendle 和其它 LRT 對接數據,將另行計算和公佈。


積分制由來

2023 年 11 月,Blur 推出了新項目 Blast,雖積分系統並非其首創,但通過一系列裂變手段與市場情緒的疊加,Blast 正式開啟了積分制熱潮的序幕。

積分制模式會明確列出每個地址的積分並提供榜單,通常情況下積分僅和存入資金相關,但積分如何與代幣空投關聯仍由項目方解釋。

此後各個鏈上的各種項目項目開始大量地推出積分系統,例如有:

  • EigenLayer 生態的 Swell、Renzo、Puffer Finance、Eigenpie 等;
  • DeFi 協議如 Hyperliquid(Arbitrum)、Scallop(Sui)、Drift(Solana)等;
  • 比特幣生態 B² Network、BounceBit 等;
  • 其它類型的項目還包括錢包 Rabby Wallet、鏈上地產指數交易平台 Parcl 等。


積分制特點

積分制開始大行其道之時,積分交易市場 Whales Market 也隨之橫空出世,2023 年 12 月 26 日該平台正式推出,僅用時一個月代幣市值近 7,000 萬美元,截止 1 月 30 日交易量超 2,000 萬美元。

為何 Whales Market 能夠快速崛起,它滿足了使用者在積分模式下的什麼需求,同時體現了積分制的什麼特點?

讓我們先回到積分制普及之前,彼時的項目互動與空投中,資金體量並非主要的評估因素。

例如早在 2020 年 9 月,Uniswap 宣佈空投,所有參與流動性提供、進行交易以及持有或贖回過 SOCKS 的使用者都將獲得 $UNI 代幣空投。而近一兩年的大規模空投,包括 Arbitrum、Starknet 中,雖加入了互動金額等標準,但也為使用者「忠誠度」賦予了較大的權重,包括互動月活、互動數量等。

而在積分模式下,首先資金量成為了評估積分的第一要素,往往不再可以依靠鋪號來擴大收益。而要讓大戶願意在單個項目中投入大資金,需要獲得足夠的確定性和安全性。再回到 Whales 的問題中,我們可以得出:

  • 經過充分交易的積分市場能夠作為價格的有效參考,結合項目明確的積分獲取製度,能夠預估出大致的收益率。
  • 積分與代幣的兌換規則仍由項目方決定,使用者能夠提前交易避免「反擼」。尤其是 Whales Market 採用了統一匯率兌換規則,只要不是因金額過小或其它女巫原因被剔除,均能夠有效鎖定利潤。
  • 積分將隨著質押活動的進行不斷被稀釋,使用者能夠早期售出鎖定價值。

小心「巨鯨市場」!預交易價多高於群募發行價,警惕人造 FOMO 效應?


社群聲音


積分制已成大戶遊戲

雖然積分制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收益率,但使用者普遍認為積分制使得空投互動成為了「大戶遊戲」。

此前各類項目雖也不再是「點擊就送」的空投模式,但是對於資金量較小的使用者,能可通過長期互動彌補差異,以獲得可觀收益,攢下第一桶金。

同時非資金量為主的空投模式也限制了大戶的進入,需要組建工作室才能有效發揮其資金優勢。而積分制下資金的進入不再是障礙,形成了單方面的碾壓。

例如在 EigenLayer 的空投中,孫宇晨 $EIGEN 空投數量達 3,559,570 枚,而第一季空投數量為 8,350 萬枚,其個人佔比高達 4.26%。


積分制引來毒TVL?

另一方面,協議、生態乃至一條公鏈是否能夠吸引使用者,本應以產品出發,通過解決使用者需求與痛點來實現引入使用者的目的,例如 Arbitrum 依靠 GMX,即使空投後仍有著大量的資金與使用者,Base 依靠 friend.tech、Degen 等產品引入了大量的新使用者。

然而積分制下,雖同樣引來了資金的注入,但更多的是一種「毒 TVL」,與產品好壞無關,僅考慮是否具有足夠的收益率,吸引資金來去的不是產品的改良或者退步,而是積分系統與收益預期的轉變。積分制引來的不是使用者也不是建設者,而是無情的 Farmer。

尤其是近期出現部分超高 TVL 項目,在正式上線後表現遠低於市場預期,在群體、產品和使用者認知建設不足的情況下盲目推高 TVL,最終受其反噬。

如前文所述,積分與空投代幣的具體兌換規則仍由項目方決定,積分並不意味著收益承諾。天下苦積分制久矣,或許下一次大規模的積分項目反擼,將是積分制時代終結的開始。

・ 本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icon免責聲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crypto_city_linecrypto_city_threadscrypto_city_telegram

你可能想知道

即將開始下一篇upcoming

background
login_logo
logo

使用以下帳號繼續

繼續表示您已同意 服務條款與隱私政策

copy

代幣空投已經成大戶遊戲?「這兩點」讓幣圈積分制如何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