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賺錢先避開「這7大盲點」!交易心理學博士教你用一招改善投資心態

特別企劃 2023.08.11
相信大家在進市場之前,都知道交易應該是一個理性的行為,但為什麼最後卻總是由情緒在推動我們行動? 《交易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帶你一次搞懂投資心理盲點!

為甚麼要讀這一本書?
交易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分為三個主題,讀懂你的心、尖端的心理學技巧以及追求最佳交易績效,我將透過以我消化後的角度去講解這三個主題的內容摘要,來去完整這一篇書摘。
我們會在交易上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是 FOMO、凹單、碰到止損走勢就轉往當初預期的方向噴或是太早下車導致沒賺飽,這些狀況往往會導致我們在交易過程中感到焦慮、害怕、挫折,甚至是憤怒。
最嚴重的是,這些情緒往往卻是影響我們交易盈虧最大的因素。我們會因為 FOMO 而著急用過大的部位進場;會因為害怕而提早做出不合當初的計畫,提早提場;會因為不願接受判斷錯誤的挫折,不願平倉不合預期的虧損倉位;最後會因為無法控制市場以及自己,歇斯底里地感到憤怒。
但相信大家在進市場之前,都知道交易應該是一個理性的行為,但為什麼最後卻總是由情緒在推動我們行動? 下個章節會由交易者常出現的心理盲點為首去解釋,人性是如何一連串的交互影響,使情緒佔據影響我們交易的主導者。
這些行為是我們身而為人,無法克服的人性。所以我們應該先理解它,接受它,最後利用它。
交易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我們該先理解人性
人性在交易上扮演的負面角色
我將書中提及交易者最主要的心理盲點大致整理成以下內容
捷思法以及認知偏誤
捷思法是指人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往往會簡化問題,採用省略的規則來做出決策。
這邊書中有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可以協助我們去驗證捷思的存在性。
一把球拍和一顆球的總價格為1.10,球拍的價格比球的價格高1.00元,請問球的價格為多少?
在這時我們腦袋會很快速地出現一個答案,且大多數人都不會去驗證這答案的正確與否。多數人會直覺地認為答案是0.1元,但這答案顯然是錯的。
這件事在我們的腦袋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腦中本身就有直覺思維以及審視思維的存在,所以當我們認知到我們大多會用直覺思維去解決問題時,就需要在交易上刻意的讓腦袋以審視思維去運作。
但在交易上,還有一種叫做認知偏誤的現象。當我們看多時,我們會去找更多支持我們看多的情況,這是在凹單時,特別常出現的人性缺陷;另一種就是當持倉開始浮盈時,會開始越看越遠,樂觀的覺得接下來要 to the moon;或是當盤勢跌破關鍵支撐時,就預想盤勢接下來會跌到多低多低的垃圾價格。這些都是捷思及認知偏誤交互下我們腦袋會說給我們的鬼故事,
時近效應
假設我們在上一筆突破交易虧損了,在下一次遇到突破壓力的交易機會時,我們會害怕遇到像上次一樣的狀況,儘管我們心裡知道每一筆交易理應是獨立的,但是人性還是會主導我們不敢去進行。
規避損失
人都有著厭惡損失的特性,我稱之為浮虧潔癖,像是當看到倉位正在虧損,即便已經有預期好的止損位,但還是覺得渾身不舒服,希望至少凹到回到成本價就離場。
當曾經浮盈過時,更會放大其不適感,會聯合認知偏誤去加強自己凹單的理由。
在下一次浮盈時,又有可能聯合時近效應,害怕遇到上次虧損的狀況,導致害怕自己沒賺到現在帳上的浮盈,導致過早的平倉。
基本比率的忽略
忽略交易機率的存在性。這有可能由上述的各種情緒所引發,例如可能因為我們倉位正在浮虧,且上次在止損後價格就反彈了,導致我們相信這次也會V轉回去,而忽略V轉在盤面上是小概率件。
後見之明偏誤
簡單來說就是事後諸葛,事後總是會覺得自己早該能知道價格應該往這方向走,導致我們在事後解釋時,往往只選擇性記起符合現在已經確定的事件,編一個故事給自己聽。
稟賦效應
人往往不願放棄某種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擔心一但放下,就再也沒機會找到了。
這會導致我們有時候會從短線交易變價值投資,我們因為不願放下,而為它賦與更高的價值,讓自己貌似有個理由可以不放下。
樂觀偏誤
像是在連勝的時候,會捷思的認為自己賊牛逼,巴菲特真弱,然後就開始過度放大部位。這種狀況會導致當情況不合自己預期時,我們的負面情緒也會指數成長,佔據我們的心理,導致失控得無法理性看待交易。
成也情緒,敗也情緒。
在交易市場中的所能獲得的資訊都是不完整的,正因其不完整,所以市場存在著多解性,讓交易永遠不可能成為一份能讓人安心的工作。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我們時常被恐懼、希望以及貪婪所主宰,這三個被稱為交易形式上的情緒三連擊所。
我們害怕錯過機會,害怕犯錯虧錢,所以我們希望價格如預期順利,並在不如預期時,時時刻刻希望,甚至是祈禱價格能夠反轉,最後倘若價格真的符合預期了,便會無視當初的計畫,貪婪地以直覺思維沒有來由的做出新的決策。
當我們的決策行為被這些情緒主導時,我們就成為了情緒劫持的受害者,這狀態使我們的視野被限縮,行動變得僵化,沒辦法好好審視當下的情境。
有些人認為理性的交易是不帶情緒的,像個沒有感情的交易機器人。我認為這件事是不切實際的,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永遠逃不開人性,而情緒就像一顆皮球一樣,當我們越去反抗他,他就會反彈的越用力。
再者,情緒在某些時候,對於我們交易也是具有正向的影響的。例如當我們對持倉感到不安時,情緒會驅動我們對盤面去做更多檢查,以撫平不安的情緒;又或是當我們看到熟悉的交易訊號時,會對此感到興奮,以利更快的對此作出反應。
所以要避免陷入被情緒劫持的窘境,絕對不是壓抑或是逃避它。而是要先理解情緒。而所謂的理解情緒,就是指有能力在情緒浮現時有所覺知,並能夠明白這些情緒,尤其是特別強烈的情緒,通常都受到某種規律所制約。
這件事情在書中也有表格協助整理,書中有許多有用的表格,我會再另外整理成一份文檔,方便各位下載列印使用。像是下面這表格可以幫助自己審視情緒對自己帶來的變化,方便自己之後更能意識到現在自己是否被情緒劫持。
情境 | 念頭、情緒和感覺 | 控制策略 / 你做了什麼 | 對我的影響 | 付出的代價 |
---|---|---|---|---|
我們該如何將面對人性,在交易路上進步?
冥想幫助你找到自己的金絲雀。
在十八世紀時,就有人會利用金絲雀去確保煤礦坑的安全性,因為金絲雀是一種對有毒氣體十分敏感的動物,所以在檢測礦坑時,先透過金絲雀對空氣品質的反應,就可以提前預防因為有毒氣體,而導致後面工人的缺氧,或是由採礦的火花點燃空氣中的瓦斯產生的爆炸。
這過程就很像交易時,你得先釐清你下單的想法是否有毒,如果單純是因為情緒去主導,背後沒有具體有效的依據,就像是在未知礦坑的空氣安全性,就貿然行動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冥想,讓自己成為能夠在行動前敏感偵測安全性的金絲雀。
冥想到底怎麼做?
從未嘗試過冥想的人,總會覺得冥想是一個很有距離的東西,就好像以前中國人練武術的內功,或是宗教上面的打禪,感覺好像不是常人能所及的領域。
但事實上,冥想是一個隨時隨地都能執行的行為!有一個名詞叫做正念冥想,我過去一直誤解這個正念是只要樂觀的意思,但後面去了解後才知道這觀念是大錯特錯的。
正念的意思僅是端正你的念頭,用白話一點的標語,其實就跟把握當下是一模一樣的意思。
因此我們在進行冥想時,只要做到端正念頭就好了。
這在我個人的經驗上有一些階段可供參考,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念頭時,需要有一個標靶,我會專注在我的呼吸,我這時就是會專注在呼吸上面,感受吸氣的過程和吐氣的過程。
在這階段會很常被帶走,因為我們的大腦其實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新的訊息,也無時無刻都會產生新的雜訊,既然產生了,就讓他產生,當自己在冥想過程中發現自己分心了,就只要告訴自己回去專注呼吸就好。
呼吸的方式沒有侷限,有些人說鼻子吸嘴巴出,這些在我個人的體會下,影響是不大的,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端正自己的念頭。有些人鼻子可能呼吸上面會有困難,那這本書有提到你可以專注在耳朵接受到的聲音也行。
第一階段,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被別的念頭帶跑時,再輕輕的把自己拉回來。
下一階段開始,我們將能夠與其他念頭共處,也就是你知道你的腦袋在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雜訊,可能是昨晚的虧損或是手上倉位未知的狀況,但你只要知道他在就好,想像他就是天上的雲,你沒辦法控制他的出現、他的快慢、他的消失,但你能控制你自己的意識不要被他影響。這本書上提到的方式有說,你可以標記這些念頭,或是你想像這些念頭是另外一個人跟你說的,這時你會感受到這些念頭跟你保持距離,你不會一股腦熱沖沖地全然相信這些念頭,然後盲目的隨之起舞。
標記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我接收到了。打個比方,假設我在冥想時,一直有昨晚虧損的不甘干擾著我,你就只要知道,好,昨晚虧損了,我很不甘心。不需要把這個不甘心的情緒將自己再放進去重現一次。
想像這些念頭是另一個人說的則是可以想像某個很無釐頭的人物跟你說這件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你做完完整規劃的交易時,你有自己的預期止損、預期止盈,但在持倉過程中,你感到忐忑不安,時時刻刻關注這倉位,自己不斷地問自己是不是要提前離場。你把這些腦袋的聲音,想像是辛普森家族的荷馬對你說,僅是這個動作,就可以讓你自己與情緒產生的話語保持距離,從而重拾理性的思維模式。
當我們習慣端正自己的念頭時,可以把它套用在其他生活模式下,例如走路時,可以感受在移動過程中的每一個律動,每一個細節,這也是另一種正念冥想。
將冥想的體悟套用在交易上
我稱這行為叫咀嚼情緒,以我的個人經驗,我會將我自己的情緒做標記,且我會記錄我在所標記的情緒時,腦中跟我說什麼故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像是我會特別關注自己是否出現了狂喜或是絕望的情緒,當我出現狂喜的情緒時,我會想起一個訊號告訴我,我的腦袋可能要開始說好聽故事給我聽了,於是我會有意識的將盤面的多方傾向依據以及空方傾向依據列點舉出,根據我列的內容,在看待狂喜的情緒是否有可能象徵著樂觀高點,並根據空方傾向依據,制定一條逃生路線,以防自己在盤面不如預期時,情緒一下轉變太快,導致自己心態大失控,陷入心理盲點,做出不理性的操作。當我出現絕望的情緒時亦然,我會列點舉出各項以我能力所及所能分析出的內容,去審視腦袋剛剛給我的訊息,是不是僅僅只是絕望而生成的鬼故事,還是說這鬼故事都有具體的依據可以參照。
光是這兩個我咀嚼自己的情緒訊號,就為我躲掉好幾次,本來要下重倉,結果後來盤面往反方向走的情況。而這也呼應巴菲特曾提及的「別人恐懼你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只是這個「 別人 」,對我來說就是指我自己,當我意識到我有極端的情緒時,就響個警報,發現自己的極端情緒是荒唐的,就根據反方向的依據去制定交易策略,運氣好時,就會在流動性最好的極端面抄底逃頂。對我而言,更多時候是幫助自己在極端情緒時,少做出失控的操作,減少自己的重損風險。
這件事情在書中也有表格協助整理,書中有許多有用的表格,我會再另外整理成一份文檔,方便各位下載列印使用。像是下面這表格可以幫助自己審視情緒對自己帶來的變化,方便自己之後更能意識到現在自己是否被情緒劫持。
情境 | 念頭、情緒和感覺 | 控制策略 / 你做了什麼 | 對我的影響 | 付出的代價 |
---|---|---|---|---|
在理解人性後,如何平衡感性與理性,健全自己的交易系統?
最後有沒有一套流程是可以將感性的部分量化,結合進自己的交易中,成為一套完備感性面以及理性面的交易系統?
這本書提及了三個程序可以協助我們將感性面具體化,第一個是高素質預備工作,第二個是高效執行,第三個則是建設性自我評估。
在此段之前,我們著重在情緒對我們交易上負面的影響。不過仍舊有一些情緒是對我們交易上的正向面有著及大程度的幫助,所以作者希望透過連結交易技能和卓越表現,來協助我們去蕪存菁,找到在感性面提升我們交易的系統。
而連結的方式是透過找出我們的「高價值交易行動,HVAs ( High-Value Actions)」,以及「高價值心理技巧,HVMs ( High-Value Mental Skills )」。
至於如何找出 HVAs 以及 HVNs,作者是透過一套心理學技巧,叫做「 無畏人格檢測 」,之所以被稱為無畏,是因為在面對個人缺點時,要做到完全的誠實,不能有任何隱藏,這是需要勇氣的。
具體該如何在檢視交易程序中套用無畏人格檢測,則是將交易分為,交易之前、交易之中,以及交易之後,分別透過高素質預備工作、高效執行,以及建設性自我評估的流程去做到分階段的無畏人格檢測。
我認為就像是防毒軟體一樣,一個一個去檢查哪些檔案可能有藏毒,哪些是有幫助的檔案,讓自己的硬碟能更健康,在交易路上也能更順暢。
之前 | 之中 | 之後 | |
---|---|---|---|
心理時間框架 | 高素質預備 | 高效執行 | 建設性自我評估 |
高價值心理範疇 | 觀點 | ||
個人覺知 | |||
自我激勵 | |||
心理紀律 | 自信 | ||
情緒強度 | |||
專注 | |||
沉著 | 自尊 | ||
表現責任 | |||
毅力 |
高素質預備工作
在做高素質預備工作運用的是四種高價值心理技巧 (HVMs),觀點、個人覺知、自我激勵,以及心理紀律。
觀點
這裡的觀點,首先是著重在平衡自己人生中不同角色下,所產生的角度。 身為一個交易者,你需要評估績效、分析圖表、研究市場,以及掃描標的等,但事實上,釐清你在交易之外的角色,就跟在做交易時你需要的準備是同等重要的。 設想一個場景,當你是別人的伴侶時,但你卻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導致你的情緒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你在交易上面的操作。可能屢見不鮮的止損,在這時被你放大檢視,一連串的影響你後續的操作,甚至負回饋到你身為伴侶的這個角色。很明顯的,當這情況發生時,你已經失去了伴侶和交易者的平衡了。 這時我們就需要把某些情緒擱置,而如何做到這件事,也就是透過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正念冥想去擱置他。 或是下方表格可以協助你,標記身為各角色你所看重的點,某些程度也可以更快速幫助你在角色切換上需要做到的擱置。
角色 | 對我重要的事 | 高價值行動 |
---|---|---|
範例:父親 | 以身作則,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 積極表露對他們生活的興趣;做一個好的聆聽者,適當指引他們。 |
另外一個觀點是交易上的觀點,這是交易的基本要素,你對市場的見解等。這邊我想強調的是,在有一個交易系統後,也就是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時,最重要的要素叫做機率。當認知到所有的交易都是隨著機率在運行時,才不會不如意時,明知道這是不該做的事,但卻又無法控制自己。
個人覺知
了解自己的強項和侷限,了解自己的強項能幫助自己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做決策的期望值分佈會偏向哪邊。簡單來說就是柿子挑軟的吃,吃起來最香。而了解自己的侷限,能幫助自己很客觀地找出可以突破的點,不會陷入在不對的時候花最大力氣的窘境。
目前的強項 | 目前的侷限 | |
---|---|---|
心理 | ||
技術 | ||
其他方面 |
自我激勵
這邊強調的是要給自己適當的目標,讓自己能持之以恆地走下去。講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開始給自己設立,每週要賺多少,或是勝率要達到多少這種結果型的目標,但這件事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機率事件,能達標固然是好是,但沒達標時,會潛在的成為你成長的阻力。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過程型的目標,過程型的目標需要有的特質是SMART,S ( 具體的,Specific )、M ( 可量化的,Measured )、A ( 可達到的,Attainable )、R ( 相關的,Relevant )、T ( 有期限的,Time-bound ),這目標我直接以書中其中一個例子為例。
每當有一筆虧損交易出現時
- 意識到自己可能面臨心理脆弱的狀態,可能下一筆會不知不覺放大部位。
- 選擇離開交易台十分鐘,正念聆聽自己的狀態並接納他。
- 確認自己身為交易者的角色想要什麼,對於自己的交易行為所許過的承諾。
- 下一筆操作,維持適當的部位。
在這例子中,很具體的羅列具備SMART特性的過程型目標,這種不斷推進我們進步的目標,不但可以激勵我們,更可以讓我們成為我們理想中的交易者。
心理紀律
這也就是意志力的培養,在生活中,我們會有許多不一樣的是強化著我們的意志力或是耗損它,我們可以透過設立一些每日任務,幫助我們提升自信心,去強化意志力,以及減緩壓力帶給我們意志力的耗損。 像書中提到的其中一個每日任務,不要忽略更高時匡的線圖,我們可以透過每日去檢查他,讓我們完成保持對盤勢的專注,而當我們將對盤面專注作為我們第二個每日任務,這樣我們就完成兩件了。
如何高效執行?
自信
自信分為外在的自信以及內在的自信。
外在的自信通常來自交易的結果,當我們連勝好幾次時,會開始產生結果論的自信,就如同21年牛市,產生許多少年股神,網上充斥著嘲諷巴菲特績效的文章。這類型的自信隨著交易結果的波動,屬於我們不可控的範圍,是不健康的。
另一種內在的自信來自於三種可控制的事物,你獲得的知識、你學會的技巧,以及你在市場上運用知識以及技巧的能力。
透過高效預備工作的計畫,以及對於自己計劃的自信理解,可以使我們在盤面出現自己期望的訊號時,做出自信的高效執行。
情緒強度
每個人對於自己情緒能量對交易有益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在小沮喪時,還是可以很有效率地維持交易行為,有些人則是很亢奮時,還是可以讓自己不過度操作。
所以在情緒強度低迷的時候,提振他;高漲的時候,沉靜他。
可以透過前面有提到的心理擱置以及咀嚼情緒,去協助自己更清晰的辨識自己的情緒強度在各狀態會導致的結果。
專注
交易的專注力指的是,我們有多大的能力把注意力維持在那些與交易真正相關的事物上,例如交易型態的確立及選擇、進場訊號的辨識,以及部位的管理。 但我們人的本能就是沒辦法使我們長時間維持在高強度的專注,所以對於我們解決這問題,更有效的方式是覺察自己正在分心的能力有多強。
我們一樣可以透過正念的方式訓練覺察這能力,還有一些情境下的表格紀錄,協助自己辨識容易讓自己分心的場景,表格一樣會另外紀錄在另一篇文章。
沉著
我們總會有在任何情況下,使自己進入艱難情況的時候,這時如何保持沉著就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本書作者提供了五個步驟讓自己可以在當下一一審視自己的狀態並讓自己漸漸回到沉著的模式。
- 重要的是什麼
- 我的選擇是什麼
- 我能不能接受我的感受
- 我能不能做出回應,而不是被動反應
- 我事後的感覺如何
建設性自我評估
除了在交易前的規劃,以及在交易中的控管,交易後的評估也是什麼重要的一環。開放的批判自己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我們需要事後評估交易,才有辦法在此之中找出可以進步的地方,例如交易前的規劃,是不是對於某理論上不熟練,會是對某些型態的辨讀可以在做一些優化等。
自尊
首先我們要探討的是自尊,今天對於想成為交易者的各位,交易絕非一次兩次,也不是一百兩百次。假設你是一個平均一天開三單的日內交易者,那麼一年會開單的次數就約為一千次。但我們常常面臨到的是,因為某次的資產大回撤或是某次的資產大幅成長,而感到過度悲觀,認為自己不適合交易;或是極度樂觀,覺得自己找到了交易聖杯。
但我們明明知道,走勢是一個機率事件,所以我們不該因為某幾次的不如意,就開始自怨自艾,也不該因為某段時間的順利,讓自己的倉位開始變得暴力。
我們在事後評估的階段,應該少關注結果,多去關注決策過程。
考慮當時的情節,自己是否做了合理的決策,這決策是否符合自己長遠希望達到的樣子,還是說單純只是因為為了擺脫不舒服的感覺,而做出草率的決定,例如浮虧,加倉希望凹回去。
評估這些部分,遠比根據結果去評判成敗,更能為長遠的交易創造更大的價值。
表現責任
表現責任是指交易者能夠追蹤和利用有關自己交易表現的資訊,無論是正面或負面。
所謂的正面也就是指你在交易上,每一步都遵循當初的計畫執行。再追蹤過程中檢查哪一步自己處理得很好,哪一步沒有處理好,畢竟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交易結果負起責任。
即便是一筆賺錢的交易,我們仍需要檢討可以修正的地方,例如倉位管理的部分,我們可以檢討自己是否面臨倉位過大的問題,導致自己在這次交易中,潛在的承受過大的風險;在交易計劃的部分,我們可以檢討自己在這份交易之前的計畫有沒有可以優化的,在交易中的行為有沒有不符合計畫等。
此外我們在檢查交易責任這部分,必須記住一件事,有些影響交易績效的因素,我們是永遠都沒辦法控制的,這些因素對於我們的交易結果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我們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我們唯一可以做的事去留意他,方便自己在日後去察覺他,進而調整自己回應的它的方式。
打個比方,走勢是我們永遠沒辦法預測的,當你是個右側交易強項的交易員,你會遇到某些時候,因為盤面震盪的因素,導致自己進入連續虧損的階段,這時我們可以做的回應方式是,察覺到盤面正在進行震盪盤整,自己連損的部分很難避免,再接者下去自己可能會心態失控,所以我們選擇暫時離開盤面,亦或是降低自己的倉位比例,讓自己可接受虧損的容錯率放大。
毅力
就像剛剛在自尊那段提到的,交易是一件長遠的事,所以就像是跑馬拉松,我們需要有毅力的去研究圖表,在圖表形態上的變化,找出自己可以辨識的訊號。這件事情是長且遠的,尤其是我們在交易過程中,會不斷面臨到心理上的壓力,導致自己這條路可能走的十分顛頗。
我之前看過一個故事,是說跑馬拉松的選手會在跑馬拉松的路上不斷地設立短期目標。我認為在成為交易者的這條路也需要不斷地設立短期目標去讓自己能維持在能堅持下去的狀態。
這邊我自己的做法是,我在交易前規劃時,會先分類盤面,將盤面分成多空,逐一將我認知內的多空因素找出來,分類完我再根據我列舉的多空因素去進行解讀,解讀成自己主觀的解釋,再根據解讀過後的內容去擬定做多和做空的計畫。
讓子彈飛一會,時間會給出答案,在這樣的流程後,在交易前的分類過程,我就可以根據市場給的答案找到自己當初找的訊號是否有符合,或是自己還有漏找哪些訊號。所以其實是事後諸葛的分析內容,對於我的交易生涯也是有幫助的,因為當我在那類內容中找出我自己沒看到的要素,我可以進行反向追蹤,去找更原始得資料來源,這樣一來我在交易前的分類又達成一小目標。
很多人會對事後諸葛型的分析內容嗤之以鼻,覺得你要賺了才說,哪有什麼用,我則是用另一個角度去看他,我這次不知道某兩件事的關聯性,我這次知道了,我消化後,他或許就變我變強的養分。
而在多空因素的解讀,也可以在後續盤面走出來後,去檢討當初自己解讀的內容有沒有需要修正,自己對多空的因素辨識需不需要優化。
最後在交易計畫的部分,自己有沒有因為某些因素導致倉位過大,這些因素是否真的值得自己冒這麼大的風險。
例如我過去非常喜歡根據持倉量變化去做alt coin的操作,初期也十分順利,但後來遇到連損時,也因為部位太大,導致自己資產回撤嚴重。
即便我根據這套訊號有賺到不錯的收益,但他同時也存在著不如預期的狀況,屆次我在遇到同樣訊號時,就不應該想著自己賺錢的時候,而是想著我應該用什麼樣的部位去參與,比較符合可以捕獲的期望值。
結語
透過這篇文,可以釐清比起交易的基本技術外,最影響我們的要素為哪些,以及我們如何去克服這些痛點。研究交易技術到一個程度後,以我個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技術們都殊途同歸,大家使用的技巧也大同小異,所以決勝點會在心裡素質的培養。
常聽到一句話是在交易上,技術佔20%,心態佔80%,偏偏心態是一個很難具體化以及很難訓練的一件事,導致許多人在交易路上走到途中就被淘汰了,但這本書很有系統地告訴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去提升自己在心態這一部分,因此我覺得這一本交易聖經,凡是對交易有興趣的人都必讀的一本書,也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給沒有時間讀完整本書的讀者,有一個概略的方向去鑽研心態面的成長。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