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找到第一線項目?投資型 DAO:都靠「3 大工具」討論評估!
金融 2024.01.19
DAO 利用 Discord、投資門戶和 Zoom 進行日常運作,快速討論、決策和管理投資機會。成員多元化,協作高效,但分歧也常見。工作包括募資、投研、投後管理和尋找投資機會。

競爭力來自足夠多元化的網路和特定產業領先市場的認知。
在上一篇文章中,探討了投資 DAO 的特性、結構以及構建成員網路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將深入拆解投資 DAO 的日常運轉。還是那句話:投資 DAO 的模式很多,本文內容無法覆蓋市場上的所有模式。而且即使組織模式相似,具體操作細節每個 DAO 也會有所不同。
你們作為一個 DAO,是怎麼做投資的,具體事務如何推進?
這是我在過去的交流中 100% 被問到的問題。我們平時依賴 3 個工具。
- Discord:日常交流使用。
- Investment Portal:這是個客製的渠道,裡面會列出所有的項目機會,按階段(New、Active、DD、Voting、Closing、Archive)展示。方便沒時間看 Discord 的成員也能迅速瞭解目前的項目機會和投資狀況。Portal 里還包括鏈上投票、淨值統計、資金變動、投票統計等功能。
- Zoom:用來進行 Deal Call 以及 Weekly Meeting。
當一個新的投資機會出現時,大家會在 Discord 上進行幾天的討論。如果興趣不高就 Pass 了。如果大家興趣還比較大,會約創辦人開線上會議,所有成員都可以參加。會議結束後有 2-3 天的討論時間,DD 也會發生在這段時間。討論結束後如果沒有出現顯著的分歧,則會在 Discord 上進行初步投票,以決定是否進行投資及投資額度。一旦達成共識,下一步則是在區塊鏈上發起正式的投票。投票通過後便可以解鎖資金並進行相關的 Paperwork 工作。
整個流程是扁平化且相對高效的,能夠迅速響應市場機會。當然人多嘴雜這句話也適用,如果一個項目大部分都喜歡,自然很高效,大部分都不喜歡,也很高效。但如果出現了較大意見分歧,則意味著會「吵」很久,最後還往往達不成共識,也會因此錯失一些機會。不過說實話我還挺喜歡「吵」的過程,這是一種智慧的碰撞,我常受益其中。
一個投資機構的日常工作肯定不是只需要討論討論做一下決策。簡單拆解有:募資、投研、尋找投資機會、盡職調查、投後、退出。
募資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覆蓋了,投資 DAO 通過定向邀請吸納成員,每位成員都必須投入資金,因此在構建出成員網路的同時也就完成了募資。為了確保投票權不過於集中,單個成員的投資上限有嚴格的限制,這意味著 DAO 管理的總資產(AUM)規模並不大。
AUM 不大,在單個項目的 Check Size 自然也不會太大。如果遇到了大家看好的項目,但最低投資額超出了能接受的範圍,我們有套流程來快速啟動一個 SPV。DAO 會作為 SPV 的一個出資方參與,而其它資金則成員額外出資補充。大多數成員都有額外的資金以及興趣來參與這類投資。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靈活地應對各種投資機會,即使 AUM 相對較小也能夠有效地擴大投資範圍和影響。
投研
沒有系統化的工作流程。不過 DAO 成員都有不錯的研究能力,並且在各自的專業產業內有獨特的理解,日常在 Discord 經常有各類討論,可以看作是一種非傳統形式的投研。雖不系統,但涵蓋了廣泛的話題和深入的分析。而針對特定方向,有時候我們會組織集中討論,從技術研究到產業發展趨勢,再到該賽道內各個玩家的分析,這種方式依靠大家的專業知識和積極參與,也有不錯的效果。
尋找項目機會
DAO 成員主要是來自不同產業的創辦人和投資人,其中相當比例是深耕於矽谷地區,正是這次 AI 浪潮的中心。這樣的背景使得我們能夠接觸到很多的項目,迄今為止幾乎所有的投資項目都是通過人脈網路獲得的。然而,單純依靠人脈網路的方式在系統性和覆蓋面上存在局限性。
隨著投資組合逐漸成形,我們在 AI 創辦人圈子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定的聲譽,主動來聯繫的項目數量明顯增加。而對於特別看好的產業,大家會通過持續發表觀點和投資理論,以表明觀點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會,這是未來的計劃,目前尚未開始實踐。
也常常會有大家特別感興趣但誰都不認識的項目,會採取主動出擊去聯繫。不過這種一般都是項目已經到了後續輪次了,往往較貴,我們只會把少量資金部署在這類項目上。
當然能找到項目只完成了一半,熱門項目都是 Oversubscribed,很挑投資人。我們目前投資的 AI 項目,大部分創辦人根本不知道 DAO 是什麼,但聊完都很願意留些額度。這是因為溝通過程中,對方能認識到這個集體的專業度以及多元化的資源和背景,這對創辦人是有吸引力的。
盡職調查
與投研類似,通過集體討論和意見回饋來進行。
投後管理
有一個內部 AI 工具用於追蹤所有被投資項目的公開資訊,每周提供報告。除了追蹤資訊外,每個被投資項目都有一個指定的成員負責與團隊進行溝通。我們的策略是沒事盡量不去煩創辦人,僅在團隊需要資源支持或遇到明顯問題時,我們才會積極介入提供幫助。由於每位成員都有其擅長的產業和人脈資源,這使我們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類似 EIR(駐場創業家)的團隊。依託於這樣的資源,我們已有效地幫助創辦人解決過問題。
退出執行
有一些大家討論達成一致的基礎策略,但目前還處於投資期的早期,暫時沒有退出實踐。
除了直接與投資相關的工作,還有一些自發形成的虛擬小組,負責媒體發佈、生態合作、以及組織 Portfolio and Friends 年度聚會等。
這期先寫到著,後面應該還會再寫一篇,展開聊一下遇到過的挑戰,以及 Lesson and Learn。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ForesightNews》
- 撰文:王超, Empower Labs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