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聯幫強綁加密貨幣老師!為何泰達幣又無辜變「案件配角」?

金融 2023.04.13
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竹聯幫成員,利用一些藉口恐嚇一位「加密貨幣老師」,藉機勒索 40 萬枚泰達幣($USDT),為何罪犯想要加密貨幣而不是台幣?

台灣竹聯幫擄走加密貨幣老師,勒索 40 萬泰達幣
近日又發生了一起利用加密貨幣犯罪的的社會案件,罪魁禍首竟然是黑幫老大。根據《自由時報》報導,一名竹聯幫明仁會成員,先是叫小弟到一間「加密貨幣補習班」報名上課,之後再帶領同夥到對方的公司,用「小弟私下挪用了幫會公款報名」當成藉口,要求李男退費和補償,還趁機勒索了價值 40 萬美元的泰達幣($USDT),威脅手段包括非法持有的槍械。
加密貨幣在台灣仍在成長階段,許多人對於這項產業還不夠熟悉,再加上國內相關的監管措施還不夠成熟,也讓它成為了不少有心人士的犯罪工具。
在這之前,也曾經發生過詐騙集團「千蕎團隊」為了賺取不義之財,透過兜售未上市的加密貨幣,非法吸金上億的新聞。而這次被盯上的並非投資人,而是一間與加密貨幣技術分析相關的教學機構以及其負責人。
騙走2.5億!IBCoin主嫌遭判關8年,受害者被「2手法」騙慘
據《鏡新聞》的報導,明仁會吳姓兇嫌隨後將曹姓負責人以及 3 名員工分別押往當鋪、飯店囚禁 4 天半,並威脅曹男等人轉帳 40 萬顆泰達幣,折合新台幣約 1,200 萬元,並另外脅迫簽下 1,500 萬本票後才獲釋,受害人之後便立刻報案,整起事件才因此曝光。
樹大招風?加密貨幣不時扮演罪案配角
最近幾年加密貨幣比產業持續發展,不少幣種逐漸熱門,再加上加密貨幣的一些特性,竟成為了犯罪的溫床。其中,交易量始終名列前茅的比特幣和泰達幣也因此成為歹徒的最佳犯罪工具。以本次的案件為例,加害人不勒索實體現金,反而將目標轉向泰達幣,看中的無疑就是加密貨幣特有的「匿名性」。
除了時有所聞的加密貨幣詐騙案,不少不肖份子也會將犯罪獲得的贓款轉換成特定的加密貨幣,將其當作最佳的洗錢工具。針對相關事件,政府也逐漸開始重視,透過不同手段逐步強化加密貨幣犯罪的預防,並開始擬定各種監管機制。
加密貨幣犯罪手法有哪些?
加密貨幣的犯罪越來越頻繁,甚至也有可能發生在你我的生活周遭。而了解目前常見的犯罪手法,除了能讓自己提高警覺,也能預防自己成為被害者。根據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 施志鴻的論文《比特幣相關犯罪類型與因應作為之探討》指出,常見的加密貨幣的犯罪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 洗錢:透過公開或地下的交易所,將國內或國外的法幣轉為如泰達幣等加密貨幣,再轉為看似來自正當途徑的法幣。
- 詐欺:如同前面提到的「千蕎團隊」詐騙案,也是多數加密貨幣犯罪的手法之一。
- 被害支付:如同本次的案件,藉由加密貨幣的「即時性」及「匿名性」特徵,行使如擄人勒贖等犯罪行為,避免取款時面臨被追查的風險,另外也有駭客勒索軟體會以比特幣作為贖金,逃避警方的追查。
- 竊盜:透過駭客手法,取得被害人加密貨幣位址私鑰或侵入數位錢包,再將其竊取移轉。
- 買賣非法物品交易:不少非法網站會進行武器、毒品與兒童色情圖影交易,買賣雙方再透過加密貨幣支付進行交易,藉由第三方支付躲避有關單位的監管。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