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o 損失 1 億鎂並非駭客案?前 FBI 特工:是市場操縱
前 FBI 特工 Chris Tarbell 指出,近期去中心化交易所 Mango Markets 損失 1 億美元的事件,純屬市場操縱,並非駭客。

Mango 遭漏洞攻擊,損失 1 億美元
10 月 12 日,託管在 Solana 鏈上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Mango Markets 遭遇漏洞攻擊,損失高達 1.15 億美元,當時各家媒體都將其形容為「駭客攻擊」,但許多人確有不一樣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漏洞攻擊的始末,該漏洞最初是由區塊鏈審計團隊 OtterSec 發現的,他們在推特上表示:「攻擊者能夠操縱他們的 Mango 抵押品。」
OtterSec 的 Robert Chen 解釋:「$MGNO 治理代幣的價值,在特定情況下會遠遠超過其應有的價值。」
抓住這一點,攻擊者能夠針對這個漏洞,透過高額抵押品獲得大筆的貸款,並以此耗盡 Mango 的代幣流動池,這就像一場借貸競賽。
攻擊者稱一切合法,願意歸還部分資金
事件過後,攻擊者的其中一員 Avraham Eisenberg 在推特上為自己澄清,他表示自己只是合法的運用了市場規則,並稱這次的攻擊是「高利潤交易策略」。
Avraham Eisenberg 表示:「我相信我們所做的都是合法的市場行為,按照該市場的設計使用,只不過開發團隊沒有預料到他們設置的參數會導致這樣的後果。」
不幸的是,交易所 Mango Markets 因此破產,保險基金不足以支付所有清算。這導致其他用戶無法提取他們的資金。Avraham Eisenberg 隨後也提到,自己將會歸還從攻擊事件中獲得的 6,700 萬美元。
他表示,自己已經與 Mango Markets 的保險基金談判並達成和解,現在的目標是盡快讓所有用戶恢復正常。
為什麼這起事件並非「駭客攻擊」?
曾任職於紐約聯邦調查局(FBI)網路犯罪小組的塔貝爾,在採訪中表示:Mango 的漏洞事件「更像是市場操縱」,並不是駭客攻擊。
塔貝爾認為,所謂的「駭客攻擊」是有人試圖進入市場的系統或是協議中,並竄改數據,以此盜用市場資金,這是屬於非法行為,但是這起事件很顯然不是這樣。
這一切必須回歸到整起事件和漏洞是如何出現的:與其他中心化交易所一樣,Mango 是使用「智能合約」來運行與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用戶之間的交易,關鍵點在於「智能合約」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並不受中心化的監督,這代表攻擊者可以快速部署足夠的資金,來利用協議中的漏洞。並且在攻擊前,沒有任何跡象可以阻止。
攻擊者如何鑽 Mango 的漏洞?
接著我們來看看原理和步驟,首先攻擊者使用了兩個帳戶進行操作(以下簡稱甲、乙):
- 在甲帳戶使用 500 萬 $USDC 購買 4.83 億 $MNGO 並做空。
- 在乙帳戶使用 500 萬美元購買了相同數量的 $MNGO 並做多。
- 在短時間內快速購買 $MNGO 現貨,將價格從 2 美元拉升至 91 美元。($MNGO 的交易量少、流動性低,價格波動容易操縱。)
- 隨著 $MNGO 價格的上漲,交易者的「乙帳戶」透過做多,迅速獲得約 4.2 億美元的利潤。
- 攻擊者迅速從利潤中提取超過 1.16 億美元的 $MNGO 並脫手,導致 Mango 上所有代幣失去流動性。
- $MNGO 價格被砸回至 2 美元下方,此時觸發「甲帳戶」的做空,再次獲取利潤,不過此時平台中已經沒有資金可以提取,因此「甲帳戶」的利潤最後沒有兌現。
總體而言,Mango 並沒有被駭客入侵,它完全按照市場的設計在運作,只不過在流動性、代幣設計方面出現極大的漏洞和問題,讓攻擊者注意到這點並有機可乘。
推特上也有許多人認為,媒體對攻擊者的「駭客」指控純屬子虛烏有,這就像是當有玩家發現遊戲出現 BUG 並使用時,營運方不修正漏洞,而是反過來將其告上法庭是一樣的道理。
看完事件的來龍去脈,不知道各位讀者是怎麼想的呢?究竟這起事件是「駭客入侵」,還是單純的交易行為,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