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行 EVM、模塊化敘事爆發!未來 Solana 或能魔改成以太坊 Layer2?
市場關注「並行EVM」,尤其在Layer2,為精細Rollup新範式帶來新可能性,將Solana魔改成以太坊新的Layer2。

市場出現了「並行 EVM」的新敘事,於 Layer2 就非常有意思了,可實現一種「精細化」Rollup 新範式,誇張點可達成 Solana 成為以太坊新 Layer2 的魔改效果。
在我看來,並行 EVM 只是 Rollup 高度「模塊化」的顯學,是 DA 被第三方侵襲之後,VM 執行層的再度淪陷,未來 Layer2 會被重新定義。Why?接下來,以科普視角分析下:
理解這個話題,得先釐清「EVM」的單線程執行模型。
該模型規定了交易必須按順序一個接一個地被處理和確認,這直接影響了交易處理速度、出塊時間、以及交易吞吐量等,是以太坊主網 Gas 高且擁堵的主要原因。而且,之所以設計成單線程,有一定歷史局限性存在。
由於以太坊上的交易由分布的獨立節點驗證和執行完成,且要保證所有地址的數據,比如餘額、智能合約程式碼等保持不同節點間的狀態一致,與此同時還得保證不會有同一資產雙重支付的可能性出現。
這就使得交易得按順序排隊處理。如果出現並行交易,就可能導致節點之間的數據同步出錯,關鍵是還會出現嚴重的雙花交易。
通俗解釋:銀行只有一個服務窗口,客戶提款要按順序排隊,無論是存款提款以及貸款等業務,一個客戶完成業務後才能開始下一個,優點是,銀行的帳戶系統的每項操作都會精准記錄,但客戶排隊時間會比較長;若銀行開放多個服務窗口,客戶可選擇窗口辦理不同業務,就會出現有兩個窗口同時嘗試從一個帳戶中扣款,若窗口間帳戶系統對帳不及時 就會導致雙花,顯然這樣做明顯提升了效率,但複雜的記帳邏輯會對帳務系統帶來壓力。

在 Layer1 獨立鏈場景下,如果鏈底層支持並行處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Solana 由於計算和儲存狀態分離,因此其 VM 在收到使用者的多筆交易後,節點會對這些交易進行排序,然後調用獨立的儲存系統狀態數據檢測這些交易是否存在狀態衝突,若無衝突就將交易打包到一個區塊中,若衝突則將衝突的交易排除到本次區塊外。
相較之下,以太坊的儲存狀態是即時計算出來的,每個交易必須等待前一筆交易完成才能更新狀態,故而就無法做到在等待打包前的交易篩選工作,限制了其並行處理的可能性。
在 Layer2 Rollup 鏈場景下,要實現並行處理,遠離也類似。你可以把 Solana 在等待 POH 時間戳的交易計算和儲存狀態檢測視為 Rollup 鏈在排序器(Sequencer)處理交易然後向主網批次傳送的過程。
現在 Layer2 在批次交易前排序器會先按時間順序給交易排 nonce,然後按順序批次傳送到主網,如何才能做到多線程呢?
- 可基於 AA 帳戶抽象模型,從帳戶狀態上實現了可以同時發起多筆交易,比如,若同時執行兩筆交易,AA 智能合約會賦予其 nonce,需要按順序執行,若一筆是交易,一筆是 Approve 則就可以不受 nonce 限制更靈活的並行處理。在 AA 帳戶模型中,每個帳戶可以自定義交易處理邏輯,進而配合 nonce 實現高併發。
- 可對排序器中的交易進行「精細化」的加工處理,比如當 Layer2 的交易被提交到排序器中,排序器可以快速的檢測這些交易邏輯,並進行精細化排序和篩查工作,比如若同一帳戶發起了兩筆交易,就要把後一筆排除在外,等待下一次批次處理,若同一帳戶發起兩筆性質不同的操作,就可以同時處理到一個區塊中。
聽上去很簡單?但事實情況絕非如此,僅以 DeFi 場景為例,排序器要實現交易的精細化管理,存在兩大挑戰:
- 要即時解析交易數據,瞭解傳入數據的智能合約調用方法及參數,以 DeFi 常見的質押(Staking)為例,一次質押操作,涉及代幣轉移、狀態更新、質押期限、以及潛在獎勵計算等。若同時有大量使用者傳入一些質押交易,若其中還參雜質押後再交易的交易,再加上複雜的 Oralce 價格因素等等,若排序器無法解析處理到位,一步出現錯誤都可能導致嚴重事故。
- 排序器 得確保去中心化,目前 Layer2 排序器只是批次處理交易的前提下,權利都已經過大了,若排序器去中心化問題解決不了,再來做「精細化」Rollup,等於又賦予排序器更多的權限。若排序器在中作惡塞假交易,明目張膽搞 MEV 夾子,甚至惡意操控 Oracle 清算等等都會滋生。
最近,Metis 受追捧,表面上看只是排序器實現了去中心化,深層次看則是為未來排序器做精細化 Rollup 構建了基本的共識前提。
當然,靠排序器做到高度精細化的 Rollup 交易匯聚和處理,目前還只是一種設想,好在,AA 帳戶抽象,區塊鏈整體的模塊化組合開放思想給這一設想落到實處提供了先決條件。
以上。
況且正如前文所言,現在 Layer2 整體日趨模塊化,在 OP Stack 的架構上嵌入 ZK 技術來實現隱私擴展;把原先的以太坊 DA 轉化成 Celestia 這類第三方 DA 來降低成本;逐漸把以太幣($ETH)作為 Gas 費的傳統也變革掉了,給予 Layer2 代幣更大的實用性賦能;甚至,Layer2 完全也可以批次處理好交易後提交給不同的 VM 執行環境,交易分到 Solana 和以太坊上處理等等。
到時候,一個全新的的範式出現了,現在的 Layer2 不再單單是以太坊的 Layer2,Solana 也可以做以太坊的 Layer2,甚至 Layer2 的定義也會被魔改。
大膽設想,現在 Layer2 變成了一個整合高併發交易處理能力的入口級「Layer1」,而以太坊、Solana 這些曾經的 Layer1 變成一個做資產結算和安全性保障的新「Layer2」。
Layer2 從來都不是一個死板的概念,Layer2 平台們要解決交易大規模併發處理,吸引增量使用者市場群體的使命一直存在。
若使命達成,在模塊化思想下,不僅以太坊 Layer1 的正統性會被打破,整個全鏈的 DA 數據可用性、VM 執行層甚至 interoperability 通訊互動都會成為 Layer2 們實現 Mass Adoption 的 infra。
屆時,Layer2 不再只是 Layer1 的補充,而成為一個功能強大的綜合型交易匯聚和分發處理平台,試問,誰才是誰的 Layer2?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原文作者:Haotian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