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下跌也不怕!微策略再加倉2.4億鎂,為何連續十週都買進?
商業 2025.01.14
微策略連續第十週加碼比特幣,持倉量突破 45 萬顆,並強調比特幣是未來企業資產配置的關鍵,吸引更多企業效法進場。

微策略連續加碼,比特幣持倉再創高峰
微策略(MicroStrategy)在 1 月 12 日前再次宣佈購買 2,530 枚比特幣,耗資約 2.43 億,折合平均成本約 9.6 萬。這已是該公司連續第十週加碼比特幣,總持倉量也突破 45 萬顆,累計整體買入成本約 6.27 萬。

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先在社群平台 X 上透露這項消息,隨後於佛羅里達州奧蘭多舉行的 ICR 會議上闡述微策略持續購入比特幣的原因。他形容企業若仍依賴傳統的「債券」等資產配置,無異於「抱著有毒的選項」不放,強調比特幣自 2020 年被微策略納入主要儲備資產以來,整體表現始終維持正面走勢。
雖然近期比特幣價格短線波動,也讓微策略股價在盤前一度下跌近 5%,但 Saylor 認為若聚焦長期投資,比特幣仍是對抗市場不確定性的關鍵,「你只會變得更富有」,是他對此趨勢的幽默詮釋。值得注意的是,微策略目前持有的比特幣市值已相當可觀,據統計更占整個市場流通量的 2% 以上,金額粗估達 410 億。
Saylor 也直言,愈來愈多公司正在跟進這條路,並鼓勵高階管理階層認真思考「擁抱未來」的重要性。

債券被批「有毒」!Saylor 呼籲企業擁抱比特幣
根據《彭博社》報導,在 ICR 會議的演講中,Saylor 以全球資本市場近幾年的波動為例,批評企業過度倚賴傳統債券、回購與股息策略,會錯失科技與財務結合的趨勢。
他特別援引微策略自 2020 年以來的成績單:將大筆資產轉移至比特幣,使其股價和財務結構都有明顯的提振。他形容那些未跟進的企業,如同「抱著木頭建造」,而微策略是「用鋼筋建築」,更加堅實且抗震。
根據他引用的數據,目前至少已有 70 家企業持有比特幣,用於資產配置或避險之用;他更開玩笑地問道:「投資比特幣的壞處是什麼?最多只是變得更富有而已。」微策略股價年初至今雖然有近一成的漲幅,但依舊跟隨大盤震盪;至於比特幣自年初以來下滑約 1.8%,依然在 9 萬以上區間徘徊。無論如何,Saylor 堅持企業最好擺脫對債券的依賴,並將比特幣視為新時代的數位資本。
Semler 科技公司再度出手,看好「比特幣殖利率」
除了微策略,醫療科技公司 Semler Scientific 也在 1 月 13 日宣佈購入 237 枚比特幣,總花費約 2,330 萬,單顆平均價格約 9.83 萬。Semler 透露,這筆加碼資金主要來自其透過股票增發與營運現金流所取得的收益。如此一來,Semler 持有的比特幣總數已達 2,321 顆,整體買入均價落在 8.29 萬附近,市值約 1.92 億。

該公司執行長 Doug Murphy-Chutorian 早在去年就表示,比特幣將能協助企業擺脫「僵屍公司」狀態,並以「比特幣殖利率」作為評估企業成長的重要指標。事實上,自從微策略帶頭進場後,市場上已見多家企業紛紛效法,包括醫藥公司、人工智慧開發商乃至影音平台都陸續將比特幣列入財務報表。根據 Bitcoin Treasuries 的數據,全球企業持有的比特幣規模已超過 540 億,其中以微策略的 40 多億市值規模高居第一,Semler 則名列第 13 位。

延伸閱讀
打破「殭屍公司」困境!美上市醫療公司儲備比特幣,是在效法微策略?
「川普連任」加密圈熱絡,Saylor:願為政府建言
在政商互動方面,Michael Saylor 與美國前總統川普的關係也日益緊密。據消息指出,川普於勝選後邀請多位加密產業的重量級人物前往 Mar-a-Lago 府邸交流,Crypto.com 執行長 Kris Marszalek 等人都曾受邀,足見川普對數位貨幣及區塊鏈產業的重視。
Saylor 也在受訪時坦言,若有機會,他將樂意為川普提供關於比特幣的政策建議。
其實早在 2024 年,川普就曾邀請美國大型比特幣礦企到府討論監管與稅制問題;而如今,微軟、蘋果、Circle 等科技巨頭與多家加密公司亦紛紛慷慨捐款,盼在新政府的就職委員會及未來監管架構中取得更大影響力。
總體而言,面對通膨顧慮與財政不穩定的環境,比特幣愈發受到矚目。從微策略十週連買,到 Semler 積極加倉,儼然反映出愈來愈多企業與投資人選擇以比特幣作為對沖風險的「新世代黃金」,無論市場短期如何波動,積極擁抱比特幣的聲浪已在全球政商界同步升溫。
・ 本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參考資料
展開
加密城市 CryptoCity 要求作者引用第一手資料來支持報導,包括白皮書、政府數據、原創調查,以及對業界專家的訪談。我們也會在適當情況下參考其他權威媒體的研究與分析。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