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人自戀?研究:炒幣仔有4大黑暗人格,甚至有精神病傾向?
觀點 2024.08.28
經濟學家史蒂夫・H・漢克批評加密貨幣持有者,援引研究稱其心理特徵偏向精神病。研究揭示持有者傾向於陰謀論,並使用邊緣媒體。該研究引發廣泛爭議,對加密市場的理解提出新角度。

著名經濟學家再度批評炒幣仔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史蒂夫・H・漢克(Steve H. Hanke)再次表態,對持有加密貨幣的人進行嚴厲批評。漢克一向是加密貨幣的反對者,他援引了最近發表的加拿大研究,將加密貨幣持有者稱為「精神病患者」。在社交平台上,漢克公開認同該研究的結論,並附上研究結果的連結,強調「持有加密貨幣的人展現出較低的分析和科學思考能力,並且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現出精神病特徵」。

這項研究由多倫多大學與邁阿密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調查了 2,001 名美國成年人,試圖了解持有加密貨幣與各種政治、心理和社會特徵之間的關係。調查結果顯示,30% 的受訪者擁有加密貨幣,並且這些人往往傾向於相信陰謀論,擁有被稱為「黑暗四重奏」(Dark Tetrad)的黑暗人格特徵:自戀、馬基維利主義、精神病和虐待傾向。
研究揭露炒幣仔的心理特徵
根據研究結果,加密貨幣持有者除了展現出較低的科學素養外,還更頻繁地使用替代性和邊緣型社交媒體平台,如 Telegram、Reddit、Truth Social 和 8Kun 等。這些平台成為他們主要的新聞來源,遠離主流媒體。研究進一步指出,「男性、依賴邊緣型社交媒體作為主要新聞來源、愛爭辯以及反感威權主義」是最能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持有加密貨幣的變量。
這項研究引發了市場上的強烈反應。狗狗幣(Dogecoin)創辦人之一比利・馬庫斯(Billy Markus)就對這項研究進行了強烈批評。他認為,研究對加密貨幣持有者的描述過於片面,並指出「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馬庫斯強調,許多持有加密貨幣的人並不是所謂的「黑暗四重奏」性格,並表示這類研究帶有偏見,未能客觀反映加密社群的多樣性。
學術界的不同聲音
針對漢克的批評和這項研究的結論,英國伯明翰大學金融系主任安德魯・烏克哈特(Andrew Urquhart)則持不同看法。烏克哈特教授指出:「我們不會說持有黃金或白銀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他認為,針對某一類投資行為進行心理學特徵研究是異常的,並補充說:
「加密貨幣投資人大多數都是年輕人,這些人通常教育程度不高,這與疫情期間許多美國人收到高達 1,500 美元的刺激支票後,通過應用程式進行加密貨幣交易有關。」
儘管如此,烏克哈特教授也承認,持有加密貨幣的人往往更年輕,且男性居多。他強調,年輕的加密貨幣投資人往往希望快速獲得財富自由,這也解釋了他們在疫情期間通過應用程式如 Robinhood 進行交易的熱潮。這些應用程式甚至因過載而多次崩潰,顯示了年輕投資人對加密貨幣的巨大興趣。
加密貨幣的心理分析和未來研究方向
這項研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不僅是因為它的結論,也因為它暗示了加密貨幣市場的潛在風險。研究者表示,理解加密貨幣持有者的心理和社會特徵對於預測市場行為和理解這一新興金融市場的未來至關重要。他們還指出,加密貨幣投資人往往持有不信任權威和懷疑主流的態度,這反映了全球範圍內的反建制情緒。
研究者們建議,未來的研究應該擴大調查範圍,探討全球趨勢中的不信任、民粹主義和對既有機構的憤世嫉俗態度及其社會影響。研究者們強調
「我們正處於一個既有權威機構受到挑戰和質疑的時代,不論是政治機關還是金融市場,都可能因此產生負面的外部影響。理解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應於預防經濟不穩定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這項針對加密貨幣持有者心理特徵的研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雖然一些學者認為這項研究對加密貨幣投資人的描述過於片面,但它確實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來理解這一群體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在加密貨幣市場持續波動和國際監管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如何更深入地研究加密貨幣持有者的動機和心理特徵,將成為未來學術界的重要課題。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