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假消息、爆倉一億鎂!罪魁禍首究竟是誰?ETF 假新聞事件懶人包一次看
一則假新聞、幣圈爆倉一億美元!知名幣圈外媒《Cointelegraph》昨晚發表的「比特幣現貨 ETF」假新聞如何釀成大禍?業界人士怎麼看?我們又該怎麼避免假新聞?《加密城市》幫你整理!

一條假新聞釀禍!比特幣上沖下洗,市場爆倉 1 億美元
昨晚,知名幣圈外媒《Cointelegraph》突然在 X(原推特)發文稱,美國證交會(SEC)核准了貝萊德 iShares 比特幣現貨 ETF。不過,如此重大的利好事件,事前竟沒有任何一點風聲,並只有《Cointelegraph》報導,讓很多網友起了疑心。
然而,這條未經證實也未附上消息來源的內容,竟讓比特幣一度飆漲至 3 萬美元。而在彭博 ETF 分析師、《福斯新聞》(FOX)記者 Eleanor Terrett 跳出來表示是「假新聞」後,比特幣光速暴跌至 28,000 美元,這種上沖下洗的情況,也導致槓桿期貨市場爆倉 1 億美元。
《Cointelegraph》假新聞事件時間軸,罪魁禍首是誰?
事後,《Cointelegraph》刪除了假新聞的推文並致歉,還表示會進行內部調查來找出罪魁禍首。而在台灣時間今凌晨(17 日),《Cointelegraph》發表了調查結果與澄清新聞,戰犯竟是社群編輯團隊中 3 位成員。
以下是事件發生經過,為了方便市民們輕鬆理解,《加密城市》整理成簡易的時間軸:
- 台灣時間 21:17:《Cointelegraph》的社群編輯一號員工,透過 Telegram 頻道得知「據《彭博社》報導:SEC 核准貝萊德比特幣現貨 ETF」的假消息,目前該頻道顯示為「Deleted Account」,相當可疑。
- 台灣時間 21:24:該名社群編輯將此消息同步到 Slack 工作群,但為了搶快,社群編輯二號員工竟在沒有確認消息真實性之下就在 X 上發文,違反了《Cointelegraph》的內部社群媒體發文流程,理論上發表的內容都要先讓編輯確認。
- 台灣時間 21:54:開始有讀者反應這是假新聞,而社群編輯一號在工作群組中表示無法找到消息來源,而社群編輯三號員工隨後編輯了原始的推文,添增了「Reportedly」一詞。
- 台灣時間 22:32:《Cointelegraph》刪除假新聞推文後,發表致歉與將進行內部調查的聲明。
文章中還提到,為避免再次出包,《Cointelegraph》團隊正在徹底審視社群媒體的管理流程,特別是在發文前須驗證消息這一點,也會進行必要的結構性變更。
《Cointelegraph》假新聞引眾怒,網友製梗圖、怒罵
鼎鼎大名的幣圈外媒《Cointelegraph》竟發表假新聞,引發了幣圈網友的熱論。有網友製作梗圖嘲諷、怒罵沒有媒體道德,也有人質疑該媒是否在操控市場,並警告這件事可能會讓 SEC 有理由懷疑「比特幣市場可被操控」。
幣圈 KOL 發文稱,《Cointelegraph》主編回應假新聞事件
幣圈 KOL Autism Capital 今早在 X 上傳了一段影片,稱《Cointelegraph》主編 Kristina Lucrezia 在杜拜的公開場合中回應了本次假新聞事件。她在影片中表示:
「這不是新聞業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與社群媒體的問題。如果你不是第一個發表消息的,就代表是最後一名。這就是《Cointelegraph》在承受新聞首發的壓力時,會發生的事情。」
面對《Cointelegraph》主編的言論,媒體同業《福斯新聞》記者 Eleanor Terrett 只回了一句:「哎呀(Yikes) 😳」
貝萊德 CEO 樂觀看待假新聞,持續看好比特幣
雖然發假新聞很不應該,但貝萊德執行長(CEO)Larry Fink 在受訪時卻表示,由於目前的以巴衝突環境,他認為這次上漲並不完全跟謠言有關,更多地是反應了投資者對「高品質」資產的保護,還稱聽到了全球客戶對加密貨幣的需求。
SEC 官方回應:小心網路流傳內容
除了貝萊德之外,美國證交會(SEC)也在今凌晨發文表示,小心網路上看到的內容,跟 SEC 的有關的最佳資訊來自官方。
如何避免假新聞?主動確認來源、追蹤多家媒體
《Cointelegraph》假新聞事件,顯示了加密貨幣市場容易被消息面帶動的特性。如果投資者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假新聞牽著鼻子走。
一般而言,跟傳統金融、政府監管相關的加密貨幣新聞,應該是 Web2 的知名外媒如《彭博社》、《福斯新聞》、《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會比較容易拿到第一手資訊,事前也會有風聲,並可能會以「消息人士透露」的名義報導。
這次《Cointelegraph》的假新聞能被快速識破,也是因為《福斯新聞》記者 Eleanor Terrett 快速向貝萊德求證並發文,代表他們跟金融巨頭的關係確實很密切。因此,投資者平常可以多追蹤多家媒體或記者的社群,在看到所謂的「重磅消息」時,就能先看一下其他媒體有沒有報導,或者主動尋找消息指稱的官方,看看他們是否有發表相關新聞稿。
在資訊爆炸的幣圈中,如果投資者不主動確認來源,只等著媒體、KOL 提供資訊,那可能就會成為待割的韭菜。正如 ShapeShift 的創辦人 Erik Voorhees 所言:
「我們允許自己被當作農場動物對待。在圍欄裏,我們吃草,我們生産,我們被收割。」
・ 本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加密詞條庫
- 比特幣(BTC)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