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大漲,美國銀行業「急了」?要求政府開放大規模數位資產託管!
金融 2024.02.21
春節期間,比特幣價格強勢,Coinbase Q4財報盈利顯著。面對加密市場興起,美國銀行業開始關注,尋求參與比特幣ETF託管等業務。

春節期間,大家沉浸在闔家歡樂中,但加密市場難以平靜。
一方面,由於現貨 ETF 所帶來的資金增量,比特幣一反此前陰跌趨勢,持續表現強勢,開始收復此前價差,並於 2 月 14 日突破 5 萬美元,創下了自 2021 年 12 月以來新高,後保持在 51,000 美元左右震盪。
另一方面,備受關注的 CoinbaseQ4 財報公佈,Q4 營收高達 9.54 億美元,兩年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而按年計算,Coinbase 的託管資產流入為 70 億美元,截至年底託管資產為 1,010 億美元。據其執行長透露,目前 Coinbase 託管了 370 億美元比特幣 ETF 資產中的 90%,但該收益並未在 Q4 季度計入,因而其託管收入將在 2024 財年進一步增加。
一邊是比特幣價格持續創下新高,一邊是 Coinbase 肉眼可見的盆滿缽滿,而這一切,看似與最符合大眾印象,以「託管」為主要業務之一的美國傳統銀行業毫無關係。
在此背景下,美國銀行們,終於坐不住了。
一、比特幣大漲,Coinbase 財報亮眼
2 月正值花團錦簇的農曆新年,比特幣似乎也追上了這股祝福之風。春節期間,比特幣迎來大漲,2 月 9 日,比特幣漲至 47,000 美元,2 月 11 日,突破 48,000 美元,2 月 14 日,比特幣突破 5 萬美元,並一度追高至 52,700 美元,後持續在 51,000 美元振盪,現報 51,624 美元,7 天上漲超 26%。

從市場而言,論及上漲的原因,儘管減半漸行漸近,但主要仍來自比特幣現貨 ETF 帶來的資金淨流入。從數據來看,截至 2 月 15 日,11 支 ETF 比特幣持倉總量已超過 72 萬枚,儘管灰度仍處於拋售狀態,流出總量達到 15.97 萬枚,但其他 ETF 均處於流入狀態。根據 CoinShares 的研究主管 James Butterfill 在 X 平台的發文,截至 2 月 14 日,美國現貨比特幣 ETF 的淨流入總額已突破 40 億美元。而根據 BitMEX Research 數據顯示,比特幣現貨 ETF 上週淨流入 22.734 億美元,自 1 月 11 日以來的總淨流入達 49.269 億美元。
無獨有偶,CoinbaseQ4 季度財報也在 2 月 16 日盤後公佈,從整體來看,該份財報無疑極為亮眼。受高昂合規成本與監管的影響,Coinbase 在上市後業績表現遠不如幣安等大型離岸交易所,尤其是在近兩年,市場的低迷直接導致 Coinbase 業績與股價的雙重滑落,但在 2023年的最後季度,Coinbase 終於迎來了難得的完美收官。
受加密貨幣大盤上漲影響,Coinbase 在第四季度轉虧為盈,實現了淨利潤 2.73 億美元,全面扭轉了去年同期 5.57 億美元的虧損局面,而從全年看,其實現了 9,500 萬美元的淨收入和近 10 億美元的調整後的 EBITDA,總收入達到了 31 億美元。

細究該財報,Coinbase 收入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交易收入,二是訂閱和服務收入。從交易收入來看,由於去年相對低迷的加密市場,Coinbase 全年的交易收入仍呈現下滑趨勢,2023 年整體交易收入為 15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36%。總交易量為 4,680 億美元,年減 44%;普通用戶交易量為 750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55%,機構交易量為 3,930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41%。
然而,交易收入的下降被訂閱和服務收入的上漲所抵消。全年總訂閱和服務營收為 14.069 億美元,尤其在第四季度增長最為明顯,實現訂閱和服務收入 3.75 億美元,增長 12%,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是穩定幣收入、利息收入和區塊鏈獎勵(質押及價格上漲因素)。其中,穩定幣營收為 1.716 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1.457 億美元;區塊鏈獎勵為 9,510 萬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6,240 萬美元;託管費營收為 1,970 萬美元,高於上年同期的 1,140 萬美元;利息收入為 4,260 萬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3,650 萬美元;其他訂閱和服務營收為 4,650 萬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2,670 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財報中,由於 ETF 在 2024 年 1 月通過,因而備受關注的比特幣 ETF 託管收入並未被記入,而作為 11 支現貨比特幣 ETF 中 8 大機構的託管者,目前已託管了約 90% 的 ETF 資產,這筆收入將會在 2024 年 Q1 季度被披露,這意味著 Coinbase 的收益仍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 CEO 披露,該公司預計第一季訂閱和服務收入將在 4.1 億至 4.8 億美元之間。
比特幣持續成長,而對應的直接機構收益也日益突出,這無疑遭來了其他機構的「紅眼」,直接坐不住的,正是此前對加密持懷疑態度的美國銀行業,畢竟從職能來看,有關資金託管的業務是眾多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
從時間軸來看,在 2020 年之前,只有特定的加密託管商才能提供加密貨幣託管服務,同時需要由國家金融監管機構簽發信託章程,手續複雜繁瑣。在當時,儘管並無實際的法律法規禁止銀行託管加密貨幣,但出於風險與體積的考慮,從事該領域的銀行微乎其微。
該情況直到 2020 年 7 月 22 日得到改善,當時美國財政部下屬的獨立機構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發佈公開信,明確國家銀行和聯邦儲蓄協會具有託管加密貨幣資產的合法權利,此後以紐約梅隆銀行為首的多家銀行開始涉足加密資產託管業務。
好景不長,在 2022 年經歷了 FTX 事件後,美國當局意識到加密資產風險存在轉移到系統性風險的可能,加密監管迅速收緊。三大聯邦銀行監理機構發布聯合聲明強調加密資產風險對銀行機構的風險,暗示銀行不應從事加密相關業務。 2023 年 1 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決定拒絕以加密貨幣為重點的託管銀行會員申請。從 2022 年起,銀行業監理機關對加密貨幣及其在金融體系中的風險曝險持謹慎和懷疑態度這一共識基本上深入整個金融業,直到今年比特幣現貨 ETF 通過。
就在今年 2 月 14 日,SEC 主席 Gary Gensler 收到了一封特別的情人節來信。該信由銀行政策研究所、美國銀行家協會、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以及金融服務論壇發出,要求其修改《員工會計公報》(SAB)121,以改善加密貨幣在銀行業受限的情況。

該公報由 SEC 發佈於 2022 年 4 月 11 日,公報對加密貨幣託管進行了規定,要求提供加密託管服務的金融機構、信用合作社和銀行保留一定數量的資金來支持其客戶的數位資產。簡單而言,即為保證透明度,託管機構需要將加密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欄,而為保證資產負債的平衡,資產欄也應相應增加同等金額,這無疑增加了託管機構的託管成本,也違反了資產同一性對待的基本原則。
信中明確對此條款表示了不滿,並認為受監管的銀行組織被阻止大規模提供數位資產保護服務,投資者和客戶以及金融體系的整體情況將會受到負面影響。其也強調,資產負債表內的要求,疊加 SAB 121 中對「加密資產」過於寬泛的定義,將對銀行組織開發分散式帳本技術(DLT)應用能力產生寒蟬效應。
SEC 方對此當然並不認可,表示會計指導是必須的,與銀行為客戶持有的其他資產相比,加密資產具有獨特的風險及不確定性,保持透明與風險對沖很重要。 Gary Gensler 在訪談中更直言:「加密貨幣產業缺乏與證券相關的適當且必要的揭露」。
實際上,也不僅僅是銀行業表達了對該條例的不滿,兩黨間對加密態度的差異也使該條例面臨巨大的爭議。
早在 2022 年 8 月,參議員 Lummis 就致函美國總審計長,質疑該條例是否符合《國會審查法》規定的規則。此後在 2023 年 1 月, Cynthia Lummis 與美國眾議員 Mike Flood 和 Wiley Nickel 再度提出決議,判定該公告不具法律效力。一直到 2023 年 11 月,對 SAB 121 的抵制仍未停止,國會議員備忘錄要求澄清政府問責局(GAO)的調查結果,並質疑其可執行性。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儘管利益雙方的博弈仍在繼續,但態度卻已表達得很明確,相比此前不屑一顧的態度,目前的美國銀行更希望積極參與到比特幣 ETF 的託管中,取得託管費用以及可能的其他費用,並為此目的開始向監管方施壓。
從長期來看,出於安全考慮,僅 Coinbase 一家獨大的現狀必然難以持續,託管機構多樣性增加也是客觀趨勢。而成熟銀行的介入對於加密產業的發展有正面作用,一方面,可倒逼託管機構提升安全性與透明度,減低託管成本;另一方面,此舉也再度增加了加密資產的主流度。從常識來看,銀行始終是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銀行在加密的接取會再度降低加密資產門檻,並為大眾參與拓寬通路。
當然,會計條例並不會在短期內進行調整修改,銀行這一波操作也難免有急功近利之嫌,但天下熙攘,皆以利往,想分一杯羹也並不可恥。隨著比特幣逐漸邁入主流,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反轉戲碼,看客們也終將習以為常。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ForesightNews》
- 原文作者:陀螺財經
你可能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