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 ETF 引領牛市,台灣金管會卻還在禁?主委:高風險且無內在價值
在比特幣現貨 ETF 帶來的龐大資金作用下,今晨比特幣($BTC)挑戰 69,000 美元,台灣投資人也紛紛關注,希望在台灣也能買到相關產品。

現貨 ETF 發力,比特幣挑戰前高
隨著今晨比特幣($BTC)挑戰 69,000 美元,市場再次見證由比特幣現貨 ETF 所帶來的傳統資金購買力,其中由世界知名的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BlackRock),所發行的 iShares 比特幣現貨 ETF(IBIT)表現最為亮眼,交易量不僅連續 6 天達到 10 億美元,更在 3 月 4 日飆高至誇張的 54 億美元,顯示機構需求不斷上升。
截至目前,IBIT 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已經衝破 100 億美元,成為排名第三大的商品型 ETF,而該 ETF 的成功,得益於貝萊德作為全球資產管理領導者的聲譽,其品牌的可信度以及過往良好的回報率,加上積極主動的合規和監管,讓傳統投資人感到「更安全」。
台灣仍禁止新增複委託買進
而隨著比特幣創下驚人漲幅,以及比特幣現貨 ETF 回報率取得佳績,台灣投資人也紛紛關注,並希望在台灣也能透過券商、複委託買到相關產品,甚至希望政府能開放國內券商直接推出比特幣現貨 ETF。
對此,有「寶博士」之稱的國民黨立委葛如鈞,昨日也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質詢,質疑為何金管會在美國通過比特幣現貨 ETF 後,卻選擇禁止新增相關產品的委託買進,僅能透過複委託賣出。
對此,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回應表示,美國之所以允許比特幣現貨 ETF上市,只不過是因為法院裁定「沒有禁止的理由」,而比特幣近期的上漲是因為 4 月的減半機制,市場認為供應量變少、需求往上竄造成。
黃天牧強調,虛擬資產有著「沒有內在價值」、「高波動性」、「平台具有風險」、及「錢包管理疑慮」等四大問題,對於任何國家的監管機構而言,都是伴隨高風險和投機性的資產,如美國、新加坡都持相對保留和審慎態度,為此金管會去年 9 月就有對虛擬資產提出指導原則,投資人若想投資虛擬資產,需清楚商品風險及評估風險承擔能力。
台灣何時能購買?
至於台灣投資人未來能否投資比特幣現貨 ETF?金管會仍打「自律牌」,要求券商公會自律並暫時不要開放,留待 4 月底提相關方案申請,屆時金管會會再做評估。
此外,黃天牧也在會中透露,金管會將在今年 9 月底提出虛擬貨幣的專法草案,同時希望個人幣商或境外幣商也能比照國內交易平台,登記洗防法制度,他也呼籲投資人若要投資虛擬資產,盡量找已向金管會申報洗錢防制的業者做投資。
・ 本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者應考慮本文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加密詞條庫
- 比特幣(BTC)
- 以太幣($ETH)
你可能想知道